漫長旅程中一段「母子」情
巴西片《中央車站》終於上映﹐此片自九八年面世後奪得很多國際獎項﹐又在巴西破紀錄地大受歡迎﹐拍攝者和路達沙利斯亦成為今年「香港國際電影節」的焦點導演之一﹐當時本欄已談過這部感人之作。
較《小鞋子》曲折
在香港﹐《中央車站》能否像伊朗片《小鞋子》爆冷賣座呢﹖我完全不懂預測﹐而且一直不大明白為什麼有些片大收﹐有些好看得多的卻失收(各地影市都難測﹐所以據說影人往往迷信)。只能說﹐這是好片﹐亦絕非悶藝﹐比《小鞋子》豐富曲折。
其實這是一部很催淚的孤兒流浪記﹐有點像粵語舊片﹐但劇情和技法都有水準﹐導演和路達沙利斯的映像出色﹐真的令人感動。
此片葡文原名Central Do Brasil﹐《中央車站》譯自英文名Central Station。故事開始於大城市火車站﹐然後搭巴士前往遙遠的貧寒鄉土﹐因此不像日本片《鐵道員》集中於火車站和鐵路。
一個少婦在火車站外被汽車撞死﹐留下孤苦無依的男孩﹐被長駐車站代人寫信的老姑婆帶回家。寫信婆其實不是「好心」﹐要把孤兒拐賣﹐但人心肉造﹐她終於決定 送他回鄉尋父。本來送上車就算了﹐然而騎虎難下﹐孤兒愈倔強頑皮﹐她愈心疼﹐結果送佛送到西﹐兩人還不名一文地流落荒涼異鄉﹐卻結成難捨的「母子情」。
片中沒有靚屋靚景﹐更沒有靚女﹐那男孩也不是令人一見就又愛又惜的「小天使」﹐寫信婆更醜如巫婆。可是兩人漸漸產生化學作用﹐互相感化﹐亦感化了觀眾﹐變 得真切可愛起來。電影一向有「化腐朽為神奇」的魔術性﹐只是愈來愈流行用神奇魔術來包裝腐朽﹐本片不及伊朗片純樸﹐其實頗懂計算和花巧﹐但仍是近年難得真 情之作。
令觀眾難忍眼淚
現年四十五歲的和路達沙利斯﹐承認受過戰後意大利新寫實主義和六七十年代巴西「新電影」的影響﹐並且認為近年巴西片復興﹐有點像八十年代中國大陸「第五代」導演們一鳴驚人。嚴格來說﹐《中央車站》並非新銳﹐其成功在於回歸現實﹐回歸鄉土﹐回歸最基本的人情善意。
全片生動親切﹐漫長旅程中建立的母子情﹐極渺茫地尋找一個可能早已消失的父親﹐那段經歷悲喜交集﹐經常出人意表﹐直至結尾仍有懸疑﹐並且令觀眾很難忍住眼淚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